早上小丸子發了個數據給我,2022年結婚人數為683萬對,2021年是763萬對,同比-10.5%。我又往回查了一下,2020年是814萬對,2019年是927萬對,2018年是1013萬對,結婚人數創下了37年來新低。按照這個衰減速度推算,我估計2024年結婚人數就會跌到不足500萬對,相比2018年來個腰斬。
圖是出生人數走勢圖,2015年放開“二胎”之后,2016年的出生人口從1655萬回升到1883萬,多出生了228萬人。但是2017年往后幾年的出生人口逐漸下降,2018年創了階段性新低,當年只有1523萬出生人口。到了2022年更是跌破千萬,只有956萬。
數據來源:Wind
(資料圖)
結婚人數下降+愿意生育的人數下降,我已經不敢想象接下來10年的出生人口數據了
出生人口變化可能會對我們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呢?
我先說如今看得見的兩個例子。
我們公司有一個同事的孩子是2016年出生的,今年正好要上小學。他孩子是我們公司下一代里面最“卷”的,因為2016年正是“二胎”放開之后的第一年,部分生育需求集中釋放,當年出生人口高達1883萬,比2015年多出228萬。這就造成了七年后的今天,小學學位非常緊張
可以提前預見的是,只要這位孩子不復讀,按部就班地完成初中-高中-大學-考研/考公。她接下來還會遇到“初中學位緊張”“高中學位緊張”“史上最卷畢業季”以及“最卷考研/考公季”
我們公司另外一位同事的孩子則是2022年出生的,去年YQ時出生。他的孩子目前是我們公司下一代里面最“爽”的。因為YQ的影響,2022年出生人口不到千萬,部分幼兒園開始招不滿人了。
那么未來會不會逐漸變成,小學招不滿人?初中招不滿人?高中招不滿人?大學招不滿人?這就不知道了,我沒有花時間去仔細算。我主要是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
出生人口變化對我們最大的影響不在“當下”,而在“未來”。
比如剛才那個2016年出生的孩子,當時“內卷”這個詞還不是很火,我記得這個詞是2020年下半年才開始火的,然而這個孩子卻是我們下一代里面最卷的。而那個2022年才出生的孩子,反而沒有那么卷,與他競爭的同輩壓力反而是目前最小的。
這跟我們做投資非常像。
很多朋友以為經濟好的時候,買股票買基金很容易賺錢。實則不然,經濟好的時候,股票和基金的估值都是很貴的,持有三年下來反而都是虧錢。很多朋友以為經濟差的時候,買股票買基金很容易虧錢。然而市場底部的時候估值非常便宜,未來三年反而更容易賺錢。
我們再來看面這張出生人數圖,如果我們把這張圖看成是“估值圖”,目前出生人數百分位就是0%,歷史上已經沒有比今年更少的年出生人數。
圖是滬深300指數的PE估值圖,目前估值百分位是16.86%,比出生人數的估值要高一些,畢竟還沒創歷史新低
數據來源:Wind
寫這些,并不是提倡大家多生育,生育是一個非常復雜問題,牽涉的方方面面實在太多了,我只是提供了一個比較奇葩的分析角度供大家參考。
......
今天汽車行業特別是汽車零部件行業漲得比較多,我手上都有幾個漲停的。有兩個原因:
一是5月汽車銷量238.2萬輛,環比+10.3%,同比+27.9%,超市場預期。二是L3智能化落地傳聞。前段時間馬斯克來上海,大家都覺得他不可能連個屁都不放一個就回美國了,所以有傳聞上海將作為FSD完全版第一個試點城市開放。
但我個人覺得以上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就是估值便宜了,稍微有點利好就很容易漲。一直有句古話,利空不跌就是底部,利好不漲就是頂部。不過目前汽車行業比較分化,領漲的細分環節是整車和零部件。
如今市場預期電池行業會內卷,加上前段時間大摩唱空寧德時代的報告,所以市場下調了電池股的估值中樞,但是電池內卷有利于整車利潤回升,這類似光伏內卷有利于電力股一樣。比亞迪的港股在股神巴菲特連續減持下逆勢創階段新高,強得不成狗樣(PS:新能源狗都不買)。
零部件則講去庫存結束和滲透率提升的邏輯,當時我提醒過大家今年新能源車行業增速中樞下降的風險,不過如今風險已經兌現了,我也在今年4月重新看好新能源車基本面觸底。
除此之外,還有關于刺激消費、刺激地產的傳聞。如今市場的邏輯就是,經濟越差,對刺激的預期越高。上周五CPI和PPI數據低于預期之后,政策刺激的預期更高了,地產、家電、建材又是上漲的一天。
這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嗎?
今天跌的行業,要么就是傳聞沒更新,要么就是被抽血,大概就這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