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北京6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動物學研究論文稱,象鼻上粗厚、固定不動的須或能幫助它們感知和平衡物體,不過,這些象須無法像哺乳動物的胡須那樣任意移動。論文作者指出,雖然象須早在1890年就被描述過,但這次研究是對象須解剖構造開展的首個詳細研究。
論文通訊作者、德國柏林洪堡大學Michael Brecht和同事與合作一起,研究了動物園6頭非洲象和8頭亞洲象的象鼻和象須,這些象不是因為自然原因死亡就是因為嚴重健康問題而被獸醫執行了安樂死。所有樣本來自11頭成年象、1頭未成年象、2頭新生兒象。他們還分析了6周大的雄性大鼠的胡須,以此比較象須和其他哺乳動物胡須的解剖學差異。
論文作者研究發現,象須粗厚結實、呈圓柱形,其毛囊缺少被認為能幫助大腦探測微小胡須運動的特征,比如環形竇和環形隆起。相較之下,大鼠的胡須形狀是尖尖的錐形。他們研究的新生非洲象的象鼻上有1220根須,而新生亞洲象有986根須。兩種象的象須都在象鼻上呈高密度、不對稱分布,在象鼻尖的密度尤其高。論文作者還發現,非洲象的須比亞洲象更粗,而且非洲象鼻尖的須數量是亞洲象的約1.7倍。須的長度差異很大,在成年象鼻更常被用到的某些部位更短,比如鼻尖的下側。這可能與這些須時間長了會受到磨損有關。
通過分析一頭雌性亞洲象從盒子里拿水果的視頻腳本,論文作者發現這頭象的須在象鼻抓取或吸取水果時是不動的。這說明雖然象須或能幫助象感知物體,但象須與物體間的任何接觸可能是依靠象鼻的運動,而不是象須自己的運動。這與嚙齒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的面部須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嚙齒動物和其他哺乳動物的面部須是通過快速、弧形抽動或是“拂動”運動來幫助它們探索環境并感知物體。
論文作者總結認為,象須可能無法相對于象鼻自己運動,但它們依然可以幫助象探索食物等大物體的表面,并平衡象鼻上的物體。